钢企出口增加与铁矿石价格上涨并存 人民币贬值成“双刃剑”
2015-01-28 |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 3129浏览
前日,人民币即期汇率最终收于6.2542,创下去年12月5日以来的最低水平。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调,累计下跌137基点。人民币兑美元连续第二天大跌,即期汇率下跌一度超250个基点,下跌幅度也达到1.94%,逼近2%的“跌停线”,创汇改以来纪录。
而截至昨晚7点,人民币即期汇率最终收于6.2435,相较于前日汇率水平稍有提升。不过这也难以掩盖1月26日人民币逼近跌停所带来的悲观情绪。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众所周知,人民币贬值对出口是一项利好,而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说,人民币的贬值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的贬值对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确起到了促进作用,“人民币贬值会刺激钢材的出口,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钢铁产业属于中间产业,其下游销售环节虽然受此加强,但是基于我国钢铁原材料大部分是通过进口获得的前提,铁矿石进口势必会受到人民币贬值的影响,所以人民币贬值对钢铁行业来说可谓是利弊共存,而钢企对国际金融风云突变的形势掌控的灵敏程度,才是决定企业受益还是受损的关键所在”。
钢材出口再迎利好
2014年对钢材出口来说是惊喜的一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到11月份的钢材出口高达8361.23万吨,同比增长46.78%,12月份更是出口钢材1017万吨,同比增长89.17%,为2014年完美收官。
今年,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的刺激之下,钢材出口依然前景可观。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工程对外承包项目逐年扩大,产值从2003年的138.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371.4亿美元。2014年上半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10.4亿美元,分析称今年我国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和营业额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
事实上,在我国粗钢产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且今年经济结构调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对钢材的需求强度已呈持续下降趋势。尴尬的是,在“钢需”不振的同时,粗钢产量的持续增长则造成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导致钢材价格屡创新低。而进入2015年以后,钢材价格仍然是萎靡不振。
可见,钢铁在国内的需求已经很难看到足够闪耀的亮点,钢材出口已经是国内钢企消化产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武器。
随着人民币贬值,钢材的出口再次迎来机遇,兰格钢铁网分析师张琳向记者表示,“人民币贬值,国内钢材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将会更具有竞争力,国内钢企在钢材出口上会更加不遗余力,钢材出口量也会随之增加”。
不过,虽然钢材出口受到人民币贬值的推动,但人民币贬值也会带来进口原材料成本的增加。
“铁矿石的价格是用美元计量,目前铁矿石价格仍持续下跌,但是由于人民币的贬值,美元相对人民币升值,使得铁矿石价格实际下跌幅度缩小,钢企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再加上钢铁行业销售一端已经瞄上了海外市场,这样的话,国内钢铁原材料的采购和钢材的出口海外市场都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沈萌表示。
钢企应加强汇率变动应变力
从去年钢铁行业原材料的进口情况来看,中国2014年进口了9.325亿吨炼钢原材料,同比增长13.8%,创下历史新高,因为大型矿商的低成本运输淹没了整个市场,并且迫使一些高成本矿商关闭。在此基础上,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占总进口量的58.8%,而2013年为50.9%。
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从第二大铁矿石供给国巴西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同比上涨10.3%,至1.7096亿吨,而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同比增长31.6%,至5.484亿吨,因为主要矿商不断飙升的产量拉低了价格,并且挤出了一些小型供给商。由此可见,国内钢企在原材料采购主要依靠铁矿石进口。
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钢企而言,究竟又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沈萌对记者表示,钢企在采购铁矿石上的战略以及对货币汇率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决定了钢企在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下是赚是赔,“人民币贬值就相当于铁矿石的采购成本会增加,国内钢企的原料来源大部分还是依靠海外采购,除非是钢厂有大量的铁矿石库存,这样就不必考虑铁矿石进口带来的成本增加,但是一旦钢企库存不足,这样的话,贬值的好处就会压缩”。
而在张琳看来,“每个钢企面对的情况不一样。因为钢企购买进口矿的量和出口钢材的量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国内钢企应该除了注重钢铁实业这一块外,同时也应该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变化有足够的应变能力,“钢企不要把眼光只放在炼铁炼钢这一块,我们要明白,钢铁行业的业务链条风险来自很多方面,钢铁实业只是其中一部分,钢企应该善于把握经济形势的变化,这样才能使钢企不会这么容易因为钢材和原料价格变化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沈萌坦言。
不过,在沈萌看来,国内大部分钢企在抓住汇率波动带来的时机方面,能力十分匮乏,“不要说要求钢企去抓住汇率波动带来的时机了,单是铁矿石价格下跌带来的机遇很多钢企都没有能够完全掌握和抓住,国内钢企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