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企承担社会责任须警惕“减排”圈套
2009-12-10 | E钢网 | 6347浏览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各国在此之前,都已经公布了各自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力求在维系本国发展的前提下,尽到防止全球继续变暖的国际责任。
从目前来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所探讨的减排目标,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为着各自的利益而激烈的斗争着,如何把各国的政治许诺转变成切实的实施目标,这是摆在各国面前的客观存在的困难。
另一斗争的焦点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排”标准是否一致,发达国家经济体能否真正的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能否担负起国际责任,率先大幅度减排,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实施自我减排,承担“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中国政府于11月26日已经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一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对于工业领域、特别是钢铁工业这一最大的能源用户来说正变得日益重要,中国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总排放量的30%,在国内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中仅次于电力、建材(水泥),居第3位。中国的钢铁工业是能源、水资源、矿石资源消耗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中煤炭消耗占钢铁生产过程总能耗的72.19%。中国钢铁工业承受着减排的严峻压力。
此时,圈套来了。
欧盟感受到了中国减排目标所带来的压力,欧联钢也在此时为欧盟发达经济体造势,以我国钢铁行业为抓手,向我国钢铁行业施压。欧钢联称,“希望即将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决策者们,能确保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减排协议问题上采取一致标准,一视同仁。并称,如果碳排放量大的行业,包括中国钢铁工业,不受二氧化碳减排协议的制约,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很明显,这是发达国家欲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而向发展中国家实施剥削的另一种手段,更是不愿肩负起国际责任的表现。笔者认为欧联钢之所以欲求建立同一标准,原因有三:
1、欲建立同一标准,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钢铁行业基础。
首先是生产工艺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和欧美钢铁业碳排放强度的不同。由于发达国家废钢历史蓄积量较大,废钢使用比重和电炉短流程炼钢,在欧美要比发展中国家大得多。并且,发达国家,核电这一'零碳电能’,占电力供应的比重较大。这都决定了,以吨钢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欧美比中国有利。那么如果一旦建立同一标准,我国钢铁行业势必受到生产工艺革新的压力,如果自身开发不利(这是必然),会很容易的受到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工艺的影响,如果发达国家不轻易的转让生产工艺及设备,我国的钢铁行业的发展,更会受制于人。
2、欲建立同一标准,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以中国举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基本早已完成,国内钢铁需求稳定甚至下降,而中国工业化才刚进入中后期,而城市化则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进行了200多年的历程,而中国才进行了短短的几十年,这是显然不公平的。
3、欲建立同一标准,妄求更大经济利益。
一方面生产工艺及设备的转让,或许通过技术转让手段而控制低水平钢铁企业。二是废钢的出口。三是摆脱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钢企的冲击。
我们一方面要认清“圈套”,另一方面还是要肩负起国际责任,承担我们应尽的自我减排义务。我国钢企,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如何去应对“减排”的压力?
笔者认为,只有顺应产业政策,不盲目追求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科技与环保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品种、质量、增加高附加值和降低成本等方面着手,找准市场定位,以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特色占领市场份额,可能是大多数民营钢企的一条出路。
上升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应从行业的产业结构方面,税收资金支持方面,国际经济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明确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减排目标化解在钢铁行业的所承担的指标。
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从而淘汰落后产能,实施结构调整,促进钢铁产业结构优化,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缓解钢铁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
再次,加大对企业提高生产工艺水平,自主开发“节能减排”技术的资金及税收的扶持力度。
最后,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出口产品扫除贸易壁垒。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和资源瓶颈凸现,难以支撑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不仅是维持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一份社会责任。高排放行业,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自身发展,创造多少价值,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宁可减少部分的企业利益,也要担负起全人类生存的根本责任。
当然了,尽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事情,但凡事都要将求一个公平性,还是要警惕西方发达国家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减排”圈套。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