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企业密集出海找矿 政府拟财政支持

2009-12-02 | 世华财讯 | 6387浏览

中国企业对海外自然资源的追逐逐渐升温,因国内需求巨大以及当前自然资源价格较低,中国企业海外找矿还有望获得国家的支持,据报道,财政部将于2010年加大对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投资力度。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升温,收购对象囊括从欧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自然资源领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点。根据统计,危机发生前,中国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并购占30%,自然资源类占45%。危机后,自然资源类的并购占了中国海外并购的85%,固定资产下降到了5%。

中国企业对自然资源类资产的追逐是受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驱。瑞信的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利平表示,在过去10年中,中国增长很快,对稳定和长期的材料供应的需求决定了中国需要更多资源。而在未来,中国要下定决心维持高的增长,必须要有稳定的材料供应。

中国资源消费需求巨大

中国近年来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大。近年来,中国对金属等资源的需求在全球中所占的份额已经大幅提高,例如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在全球所占的份额从2004年的32.0%增加至2008年的49.8%,并且预期在接下去的两年里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高,估计2010年将会超过世界需求的一半,达到53.8%。而中国对其他诸如铜、铝、锌等主要金属的需求也呈现出份额不断提高的走势,2008年分别占全球总需求的27.6%,34.2%以及33.2%。尤为明显的是,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铜需求的增长来源几乎全部都来自中国。

未来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各类资源的需求也会继续增加。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要从2005年的43%提高到47%,全国总人口预计将从2005年的约13.1亿增加到2010年的约13.6亿。换言之,从2005年到2010年,将有7,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地区。

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中国目前的资源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其绝对消费量依然大幅偏低。例如2005年中国的人均铜消费仅为韩国的约七分之一,美国和日本的约四分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未来中国对各类资源的需求潜力将会相当大。

中国本身矿产资源有限,许多都存在短缺,需要靠大量进口来保证冶炼生产的需求。例如,中国的镍精矿进口自2006年以来急剧增加,到2007年9月份迅速增加至1百万吨以上。另外,中国对精铜和铜精矿的进口需求也一直在稳步增加。巨大的需求加上本身资源的短缺,这使得中国必须通过进口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而通过并购海外资源类企业的方式来锁定未来的资源供给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内地企业密集出海找矿

铁矿石:中国目前正积极追逐海外铁矿石资源,因国内产量有限。中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铁矿石,预计2009年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将达70%。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主要集中于三大矿山,这导致在铁矿石谈判中中方屡屡处于被动地位,目前中国和国际三大矿石巨头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公司和力拓仍未就2009年度的铁矿石供应价格达成协议。
为了保障国内铁矿石供应安全,中国除了加大国内找矿力度外,还积极走出国门,在澳大利亚、非洲、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国展开收购活动。目前中国公司已经在澳大利亚拥有数个矿山的所有权。

国内钢铁公司是中国在海外追逐铁矿石资源的主力。据最新报道,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简称武钢集团)11月30日在武汉与巴西EBX集团(简称EBX)签署钢铁和矿山项目合作协议。武钢还与加拿大联合汤普逊铁矿有限公司(简称CLM)通过视频完成另一桩收购项目的交割,武钢成为CLM的最大股东。2009年上半年,武钢与澳大利亚CXM公司签约,合作开发南澳埃尔半岛中部和南部铁矿,矿区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预计资源总量达20亿吨以上。

中国湖南华菱钢铁公司在2009年早些时候,通过收购股份以及认购新股,目前持有FMG 5.35亿股,占FMG总发行股本17.33%,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FMG与华菱还签署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FMG将增加对华菱的铁矿石销量并研制低品味铁矿石处理相关新技术。

宝钢集团也在2009年8月份与澳大利亚综合矿业公司Aquila签署股权合作协议,宝钢集团以现金2.86亿澳元收购Aquila 15%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双方于2009年11月23日举行了股权交接仪式,这为宝钢集团钢铁主业的原料供应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

除了钢铁企业主动出击外,中钢协近日已率队赴国外进行考察,据透露,此行的目的地是墨西哥、巴西等拉美资源性国家。中钢协内部人士表示,这次考察首站将去墨西哥,其后将辗转巴西等地,主要是去考察当地的钢厂,当然还包括矿山。

能源:能源领域的海外并购一直是中国海外并购的重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有必要通过海外并购获得稳定的油源。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一直积极在海外寻找石油。中国石油于2009年11月25日购入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油气公司100%普通股股份。这笔交易对价为33亿美元,收购包括曼格什套油气公司两处主要开发的油气田及该公司全部上游和勘探资产。

中海油也于近日成功收购了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4块勘探区块的部分权益,该地区原油日产量110万桶,天然气产量约为64.3亿立方英尺,这是中国石油公司第一次在墨西哥湾拥有油气资产。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则于2009年8月18日宣布,以每股52.8加元的价格成功完成对Addax公司的要约收购,交易总金额达83.2亿加元(约合75.6亿美元)。中石化海外权益原油产量每年将因此增加约700万吨,原油总产量将因此增加16.7%。

中投公司近来频繁在能源领域出手。中投已同意向加拿大公司Ivanhoe Mines Ltd.子公司南戈壁能源有限公司投资5亿美元。南戈壁能源在蒙古的南戈壁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的东加里曼丹从事煤炭开采。其主要煤矿位于蒙古的Ovoot Tolgoi,所产煤炭销往中国客户。中投还斥资3亿美元投资俄罗斯石油企业诺贝鲁控股投资有限公司。中投能源领域的投资还包括印度尼西亚煤炭企业以及哈萨克斯坦第二大石油生产商。

另据报道,兖州煤业将于2009年12月底完成对菲利克斯股权交割,成为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最大一宗收购案,兖州煤业在澳大利亚控制煤炭资源量将达15亿吨,原煤年权益产量超过1,000万吨,接近兖州煤业国内年产量的三分之一,计划到2015年,在澳大利亚原煤产量增加到2,000万吨以上,相当于其国内原煤产量的一半以上。
金属:中国金属矿产资源有限,许多都存在短缺,需要靠大量进口来保证冶炼生产的需求。2009年7月10日,中国有色集团控股企业中色国际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色国际)与英国恰拉特黄金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吉尔吉斯金矿投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色国际将持有恰拉特黄金公司19.9%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取得相应的2个董事会席位。中色国际的投资资金将用于该公司在吉尔吉斯恰拉特金矿上的勘探、预可研及可研报告。

紫金矿业12月1日发布公告称,将场外现金收购澳洲上市公司Indophil Resources NL全部股权,Indophil拥有菲律宾Sagittarius Mines,Inc.(SMI)34.23%营业权益及控制权,SMI拥有于菲律宾南部的世界级坦帕坎(Tampakan)铜金矿项目。要约代价估计约5.45亿澳元(约33.68亿元人民币)。菲律宾坦帕坎项目建成后将年产铜精矿含铜34万吨,黄金35万盎司(约10.89吨)。坦帕坎项目预计在2016年建成投产。

紫金矿业还于10月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金岛资源(BVI)有限公司,以每股1.07加元认购加拿大大陆矿业有限公司(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2,112.15万股普通股,总金额为2,260万加元(约为人民币1.43亿元),占该公司发行后普通股股本的13.86%,或其发行后总股本(包括普通股和优先股)的12.80%,成为大陆矿业第一大股东。

加拿大大陆矿业有限公司主要资产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谢通门金铜矿。该矿由谢通门和纽通门两个矿区组成。谢通门金铜矿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与谢通门县之间,隶属谢通门县荣玛乡管辖。矿区距县城30公里,距日喀则市53公里,距拉萨290公里。

政府拟财政支持

中国企业海外找矿也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的有色金属振兴规划就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此前就指出,中国将立足国内,加大地质找矿力度。他表示,中国政府将把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国内,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增加资源储备和供应。

此外,财政部也将于2010年加大对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国内资源类企业和地勘单位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开发工作。据了解,财政部的该计划已经上报国务院,2010年增加财政投入已成定局。

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境外矿产资源勘察开发的专项资金共计7.35亿元,共支持了39个中央部门(中央企业)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源类企业和地勘单位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和开发工作,涉及46个国家、232个项目。目前,专项资金采取无偿拨款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无偿划拨占94%;贷款贴息占6%。

7.35亿元的投入与中国巨大的对外投资总量显然并不匹配。商务部数据显示,2002-2007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保持着年均60%以上的增长幅度。截至2008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存量超过了1,430亿元,2009年1-6月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额达到484亿元,而其中矿业投资的比重相当可观。而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中资企业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境外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备案系统登记的非油气矿业项目666个,中方总投资472.89亿美元,其中49%投向了有色金属矿产领域。

中国本身所蕴含的巨大需求、企业和金融体系稳健的财务状况、较低的大宗商品价格都表明当前是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投资和采购的良好时机。但是也应该意识到,被收购国家的民众和媒体可能存在的抵制情绪和由此可能引发的保护主义措施。

此外,交易完成后的管理和运营也是中国海外资源并购面临的难题,中国今后要想进行更多成功的海外并购,也许很“不差钱”,但还需要在了解海外并购监管程序和交易完成后的管理和运营的内功上下功夫。同时也要避免估值错误判断的盲目跟风收购。

野村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建议,海外资源并购从收购形式上来讲,应尽量避免过于激进的收购(如全额股权收购),而可以更多地考虑小额参股,将利益与被收购企业现有股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降低被收购方(国)的抵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