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交易的中国诉求

2009-11-03 | | 8134浏览

牵动人心的2010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即将开启,所有的信息均表明,这将是一次分歧一点也不比今年小的艰难谈判。
  
在本月15日至17日于青岛召开的“第九届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上,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提出了一个铁矿石进口的所谓“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进口铁矿石结算周期从1月1日到12月31日;第二,坚持长期协议、量价互动,量大应价优;第三,统一价格,确定了长期协议的供货商就不允许再向中国企业出售两个价格的铁矿石。
  
然而单秘书长的话音未落,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中的三大巨头却已放出风声,要求2010年度的铁矿石价格上涨30%-35%。其主要理由显然是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触底反弹信号,此外,美元持续贬值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支持了这种趋势。当然,最重要的仍在于中国钢产量的不降反升而导致的铁矿石需求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整整一年的“冷战”,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距离实际上不是在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了。
  
如今回头再来看,2009年度的谈判之所以如此不顺利、直至萌生重重敌意,除了中间夹缠了力拓对中铝入股的单方面毁约及稍后的间谍事件等,中国国内不合理的钢铁业管理体制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认识上的偏差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却经常为人所忽略,甚至被许多人视若当然。
  
过去几年来,随着中国进口的原油、矿产品等原材料数量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国内学术界、新闻媒体和实业界中,有一种焦躁的声音日益响亮。它认为,鉴于业已形成的“超级大买家”的地位,中国在国际初级产品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上应当有更大的话语分量。
  
应当说,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来看,这种想法是不错的。俗话说,“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嘛!然而,必须进一步看到的是,这也仅仅是非常笼统和粗略的市场经济一般原则而已,真实的市场行为要复杂得多。例如,目前全球原油的需求量大约在每天8500万桶左右,确实有少数几个国家——如美国和中国——的需求量占据了其中很大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原油市场上每天就只交易了8500万桶,实际上,由于有原油期货市场的存在,世界各地无数从事期货交易的投资或投资商每时每刻都在买进卖出,这导致市场上每天的交易量数十倍于这个真实需求量。这个8500万桶,指的是最终完成实物交割的原油数量。世界上所有的那些期货投资巨头,其实本身一桶油都不需要,但经他们之手交易的原油量可能远远超过了许多国家的实际需求量!他们的存在放大了原油市场的交易,而他们分散而不同的判断和决策最终又使整个国际原油市场很难被少数大的买家和卖家完全掌控,包括那个著名的国际托拉斯——欧佩克。
  
问题在于,铁矿石的情况与原油和金属等全然不同,它没有这样一个开放透明的全球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都要有供需双方的长期价格谈判的原因。
  
因此我认为,在中国国内体制无法为我们的铁矿石谈判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情况下,我们与其空言所谓“中国模式”,还不如推动国际铁矿石交易诞生更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也就是说,推动形成一个类似于原油、金属等的国际铁矿石期货市场。一旦这个市场形成,一年一度唇枪舌战的谈判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国内也不需要再吃力不讨好地搞什么“谈判联盟”和“统一进口权”。
  
我还认为,由于这样一个市场并不特别偏向于中国的利益,对买卖的所有各方都是公平的,也有利于所有参与者充分发挥各自的市场能力,在动态情况下控制风险、锁定利润和成本,因此,不但能够得到日韩钢铁企业的支持,也没有理由遭到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供应商的反对。关键的难处可能在于,铁矿石不像原油,它不是一种容易标准化的商品。但我相信,一个能够实现多赢的方案不应该被这些技术性的问题所难倒。